最新消息 · 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 ——图书馆(档案馆)党总支组织主题党日观影活动    2025/10/11      · 馆际交流促提升,共探智慧服务新路径    2025/09/30      · 图书馆2025年国庆节和中秋节开放安排    2025/09/28
阅读推广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读者服务 >> 借阅服务 >> 阅读推广 >> 正文

海韵书香,四季悦读|金桂飘香时·共读中华韵

作者: 发布时间:[2025-10-09] 点击数:

当银杏染黄天际,圆月悬于梢头,

十月携着秋意与佳节翩然而至。

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,

不妨以书为舟,泛游五千年文明长河,

品读那些浸润着东方智慧的经典之作,

让传统文化的馨香随秋风萦绕心间。

【与先贤对话】

翻开《论语译注》,

孔夫子的谆谆教诲穿越千年而来。

“逝者如斯夫”的感慨与秋日时光流转暗合,

“君子和而不同”的智慧恰似中秋月下阖家围坐的温情。

冯友兰先生笔下的《中国哲学简史》犹如一盏明灯,

照亮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星空,

让我们在桂花馥郁时节,

触摸华夏文明最深邃的哲学根系。


01《论语译注》

《论语译注》

索书号:B222/173

作者:杨伯峻译注

推荐理由:国学入门必读经典,译注精准晓畅,深入浅出,常读常新,足以指导立身处世。


02《中国哲学简史》

《中国哲学简史》

索书号:B2/136 

作者:冯友兰

推荐理由: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与精神内涵,是构建中国传统思想知识框架的绝佳指南。


【赏文字之美】

若论秋日诗意,

叶嘉莹先生的《与诗书在一起》堪称绝配。

《古诗词课》的人生心得

与《人间词话》中王国维的“境界说”相映成趣,

恍见张九龄笔下“海上生明月”的壮阔

与李商隐“秋阴不散霜飞晚”的细腻。

月圆之时,若捧一杯清茶细读《红楼梦》,

黛玉葬花吟秋的才情与宝钗扑蝶的灵动,

恰似中秋宴席上流转的欢声笑语,

诉说着永恒的人情之美。


03《与诗书在一起》

与诗书在一起

索书号:I207/653[2] 

作者:叶嘉莹

推荐理由:以诗为舟,以书为桨,让读者漫游于古典文学的精神世界。


04《古诗词课》

古诗词课

索书号:I207/594 

作者:叶嘉莹

推荐理由:以感发之力唤醒审美直觉,引领读者穿越千年文心。


05《人间词话》

《人间词话》

索书号:I207/672

作者:王国维

推荐理由:短短数十则,字字珠玑,“境界说”深刻影响后世审美。


06《红楼梦》

《红楼梦》

索书号:I242/52 

作者:曹雪芹

推荐理由:它不仅是一部爱情悲剧,更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、礼仪、服饰、饮食、诗词和园林艺术的“百科全书”。


【窥文明之迹】

翻开文学篇章,

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》如同一位耐心的向导,

从天文历法到衣食住行,

带我们全面了解古人的生活智慧,

徐徐展开文明长卷。

中秋月圆之夜,

《故宫的古物之美》以器物为媒,

让商周青铜、宋瓷冰纹

在月光下诉说匠心独运的东方美学,

那些凝固于文物中的礼乐精神,

正是中秋祭月仪式的文化基因。

07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》

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》

索书号:K203/310[4X]

作者:王力主编

推荐理由:从天文历法到职官科举,从礼俗宗法到衣食住行,全面了解古代文化的“工具书”。


08《故宫的古物之美》

《故宫的古物之美》

索书号:I267/970 

作者:祝勇

推荐理由:不仅是文物鉴赏指南,更是通过器物背后的人和事,串联起一部生动的中国文化史、艺术史和生活史。


【品生活之韵】

当《乡土中国》的“差序格局”

遇上中秋归家团圆,

人情世故的乡土智慧

呼应着传统节庆的绵延不绝。

《美的历程》带我们巡礼

从远古到明清的中国艺术发展,

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,

理解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演变。

林语堂《吾国与吾民》里幽默睿智的文化观察,

更让我们在月下独处时,

仿佛听见先祖穿越时空的低语:

所谓传统,

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,

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生命律动。


09《乡土中国》

《乡土中国》

索书号:C912/364 

作者:费孝通

推荐理由:篇幅短小,却极具洞察力,精准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。


10《美的历程》

《美的历程》

索书号:I01/10 

作者:李泽厚

推荐理由:优美畅达的文笔,巡礼了从远古到明清的中国艺术发展历程,梳理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演变的“历程”。


11《吾国与吾民》

《吾国与吾民》

索书号:C955/19 

作者:林语堂

推荐理由:以幽默睿智的笔调,深刻分析了中国人的性格、心灵、理想、生活态度和社会习俗。

这个金秋,

让书页翻动秋声,

让墨香浸染月华。

让我们以书为桥,

在思想里与先贤对话,

在诗词间与岁月共鸣,

在历史中与文明同频。


下一条:2025年第六期:大学你好,我不慌|大学适应力书籍推荐(二)

关闭

本馆通讯